【揭秘】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神秘关系!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池之一。一个生理性组合的肠道菌群对机体是有益的,而病理性组合的肠道菌群是有害的。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和排泄与人体营养、人体免疫、机体的潜在致病性等有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个人类古老的微生物伙伴,早在1875年德国的解剖学家就发现了在人体胃黏膜表面上定植着螺旋菌,1982 年Barry等成功获取 Hp的纯培养。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 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基于这些结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

 

 

1984年4月5号,他们的成果发表于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世界各大药厂陆续投巨资开发相关药物,,专业刊物《螺杆菌》杂志应运而生,世界螺杆菌大会定期召开,有关螺杆菌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

 

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在病理因素的影响下,紊乱的肠道的细菌和毒素可直接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如内毒素会移位,细菌或毒素移位与 SIRS 的关系是相互的,在危重病时可形成恶性循环,病理性的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和排泄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重要影响。因此应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并结合临床来研究、认识和理解胃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由于胃酸的杀灭和胃黏液层的保护作用,一般细菌很难在胃内定植。胃内的微生物主要有分布在分泌区的酵母菌和分布在非分泌区的乳杆菌,其他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双歧菊等数量较少。耐酸的乳杆菌是胃内的优势菌群,因此 Hp 的感染部位也为非分泌区,故乳杆菌的作用最引人关注。体内、外试验均证实乳杆菌对 Hp 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观察到肠球菌和双歧杆菌等对 Hp 也有抑制作用。

 

 

益生菌可通过多种形式抑制 Hp 的活性。大量实验证实,乳杆菌能够抑制 Hp 的生长,其作用与其产生的乳酸浓度有一定的相关。多种益生菌联合应用可以协同抑制 Hp,提示不同菌株之间功能上存在互补。总之,益生菌抑制 Hp 的形式是多样的,发挥抑制作用的可以是活菌或死菌,也可以是细菌的代谢产物,提示益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胡伏莲,周殿元.2009.门螺杆菌感染的基与临床第. 3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1~488.

胡凯,郭青.2005.幽门螺杆菌相关小儿疾病.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33:384~387.

黄永琴,黄永坤.2011.门螺杆菌感染致胃肠疾病的免疫学相关机制,医学练述,17:50-53

康白.2002.微生态学原理·第 2版,大连:大连出版社,219~243.

楼金开,陈洁.2005.三联疗法抗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7:124~125.

罗金燕.2009.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再认识-罗马标准解读.中华内科杂志,48:104~105.

熊德鑫.2008.肠道微生态制剂与消化道疾病的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87~206.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117~118.

周正任.2007.医学微生物学.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6~92.

Agren J, Thiemermann C,Foster S.et al. 2006. Cytokine responses to CpG DNA in human leukocytes, Scand J Immunol64:61~68.

Bergonzelli GE, Blum S, Brussow H,et al, 2005. Probiotics as a Treatment Strategy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Digestion,72:57~68

.Bor-Shyang S,Cheng HC,Ka AW,et al. 2006. Pretreatment with Lactobacillus-and Bifidobacterium-containing yogurtcan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quadruple therapy in eradicating residu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fter failed tripletherapy.Am JClin Nutr,83.864一869.

Cheon JH,Kim N,Lee DH,et al. 2005. Trial of moxifloxacin containing triple therapy after initial and second-line treatment failure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Korean J Gastroenterol,45:111.

Crone J,Gold BD. 2004.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ediatrics. Helicobacter,9(suppl 1) :49~56

.Favier CF,Vaughan EE,de Vos WM,et al. 2002. Molecular monitoring of succession of becterial communities in humanneonates.Appl Environ Microb,68:219~226.

Felley C,Michetti P.2003. Pmbiotics and Hdicobacter pylori.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17:785~791.Frenek RW Jr,Clemens J.2003. Helicobacter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Microbes Infect,5:705~713.

 

本文内容来源→儿童肠道菌群》 基础与临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