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菌移植的关键——供体选择与准备

肠道菌群移植 (FMT) 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外疾病的治疗。近十年来, FMT在治疗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给肠道内和肠道外疑难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的新策略。根据《粪便微生物移植国际共识》建议,应建立符合国家流行病学和法规要求的粪菌移植库。

供体筛查

目前,粪菌移植的供体筛选标准主要参考欧美制定,但鉴于亚洲人群与欧美人群在体质指数、饮食习惯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等方面有所不同,结合国内外的专业指南和临床实践经验,我国建立了一套更为全面的供体筛选体系。这套体系覆盖了生理健康、心理状况、个人病史、菌群稳定性、长期供体持续性以及限食耐受性等六个关键维度(详细的筛选标准请参阅《肠道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供体的筛选流程,包括医学史调查、生活习惯评估、传染病检测、肠道微生物分析等。粪菌移植前通过的严格问卷、访谈、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等方式选择供体,以减少任何不良事件的发生。

粪菌移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谨慎的粪便和受体准备,以及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充分选择移植方法。供体筛查的主要目标是排除任何可能传染给受体的传染病,确保患者的最高安全标准。为了降低感染意外传播的风险,必须按照既定流程对捐赠者进行严格筛査。

问卷和面谈主要针对供体的病史和生活习惯进行深入调查,以识别潜在风险因素,排除那些血液和粪便检测可能无法发现的问题。询问捐赠者的目的是确保他们身体健康,并保障捐赠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评估粪便传播疾病的风险。面谈在评估那些可能因检测设备限制而未能被识别的疾病或早期、窗口期感染的不确定风险时尤为重要。如咨询或调查结果与检测数据不符,应执行相应的确认测试。

此外,供者的心理准备也很重要。一般建议:适合粪菌移植的供体应在捐献前4周进行血液和粪便检测。如果供体的健康和特殊情况没有变化,可以在8周内重复提取粪便。

供体选择

在粪菌移植过程中,供体的选择尤其关键。粪菌移植的供体捐赠者可以是患者的近亲(如家庭成员),或者无亲缘关系的志愿者。在供体选择上,国际共识认为,无论是亲属供体还是非亲属的标准供体,都可以用于患者的粪菌移植治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使用标准供体。

选择健康的、但经过严格筛选的标准供体有一定的优势,供体来自一个集中的粪便库,这种大型捐助者来源的可用性可以促进粪菌移植的执行。此外,有理论认为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参与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健康的、无亲缘关系的志愿者标准供体可能更具有优势,尤其是对年轻患者而言。

目前,很少有数据表明除了基于病史和实验室检测的特定排除标准之外的任何因素证明特定供体是最佳的。尽管如此,选用亲属或配偶作为供体仍有一定利弊。好处在于,便于获取可靠的医疗信息,可能减少一些检测项目,从而降低费用。同时,亲属供体与受体生活环境和遗传背景相似,因此更具有亲和力,并减少移植排斥反应。

供体准备

供体在捐献前的准备过程,包括饮食调整、睡眠时间等生活方式的准备和必要的体检程序。供体在捐献菌群当天,应再次核查相关检查,以确保所收集供体菌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粪菌移植前,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肠道准备,并在术后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干预,防止供体受到不良影响。同时,确立定期随访的时间表和周期长度对于追踪临床疗效和监察长期不良事件也至关重要。

粪菌移植的安全性

粪菌移植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如减少排便次数并增加大便稠度,同时显示出极好的安全性,其不良事件与粪菌移植递送路径、患者基础疾病等状况有关。

1、短期不良事件

短期内的不良事件较少且通轻微且自限性的,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通过上消化道路径输注粪菌移植可能有反流、呕吐和吸入的风险,可以通过下消化道路径或口服胶囊来降低这些风险。

2、长期不良事件

粪菌移植后至少进行8周的常规随访。Saha等人对447例复发性CDI患者进行了长达3.7年的随访,发现少数病例报告了各种疾病,但这些大多与粪菌移植无关,证明了粪菌移植的长期安全性。尽管如此,但仍然需要开展前瞻性的对照研究来进一步探索。

本文内容来源:《粪菌移植临床应用》

《肠道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参考文献】

Bakken IS, Boody T, Brandt LJ, et al, 2011. Treating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with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9( 12 ): 1044-1049.

Bibbè S, laniro G, Gasbarrini A, et al, 2017.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perspectives 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63(4):420-430.

Cammarota G, laniro G, Tig H, et al, 2017, Europe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Gut,66(4): 569-580.

Kelly CR, Khoruts A, Staley C, et al, 2016. Effect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n recurrence inmultiply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icile infection: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165 ( 9 ): 609-616.

Liu H, Wang HH, 2020. lmpact of microbiota transplant on resistome of gut microbiota in gnotobioticpiglets and human subjects. Front Microbiol, 11: 932.

Megerlin F, Fouassier E, 2014.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France: what applicable law? AnnPharmFr,72(5):363-374.

Paramsothy S, Kamm MA, Kaakoush NO, et al, 2017. ultidonor intensive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389( 10075 ):1218-1228.

Terveer EM, Vendrik KE, Ooijevaar RE, et al, 2020.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Clostridioides dificile infection: four years’experience of the Netherlands Donor Feces Bank. United EuropeanGastroenterolJ,8(10):1236-124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